呼吸系统通常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上呼吸道由鼻、鼻窦、咽和喉构成;下呼吸道从气管起,分支为左、右主支气管,叶、段支气管后,越分越细,至肺泡共24级。肺分左右两肺,左、右主支气管分为肺叶、段支气管,并分布到相应的肺叶、肺段。这样右肺分为3叶和10个肺段,左肺分为2叶和8个肺段。
在呼吸系统中,核医学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肺灌注显像。原理是将略大于肺毛细血管直径的放射性微粒注入静脉,微粒在经过右心后,到达肺动脉,随机灌注到肺毛细血管床而栓塞在该处。由于局部栓塞的量与该处的血流灌注量成正比,因此颗粒在肺内各部位的放射性分布即可反映肺血流灌注的情况。由于栓塞的毛细血管仅占肺毛细血管总量的几十万分之一,并且所用显像剂能在肺内很快降解为更小的分子(生物半衰期为4~8小时),后被单核细胞吞噬清除。故该方法是安全的。
临床应用:1.肺动脉栓塞的诊断、病情观察及疗效的观察。肺灌注显像可见肺叶、肺段或亚段性缺损,与X线胸片或肺通气显像不匹配。灵敏度和特异性达90%左右。由于检查的无创伤性和短期内可重复检查的优点,被列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2.肺肿瘤手术前情况判断及手术后残留肺功能的判断。肺癌病人术前进行肺灌注显像有助于估计肺癌侵润的范围和肺血管受累的程度,对决定能否进行手术切除和切除范围有临床指导意义。3.肺动脉畸形的诊断。肺动脉闭锁、狭窄、发育不全及缺如的诊断。4.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的肺血运受损情况及药物疗效评价。5.肺血管病或全身性疾病累及肺动脉时,判断病人肺血流灌注受损的程度与范围。
|